Phone: 877 877 2742
首頁 > 裝飾·藝品 > 牆畫
商品詳情
雄關萬里(大三拼)

雄關萬里(大三拼)

產品編號: QH3481
售价: $98.00
重量: 3.50LB
尺寸: 大三拼136 x 307cm (53.5 x 120.8")
最少起訂量 1
收藏:
瀏覽:

已成功添加到購物車!

購物車裏已有  種商品。總價  。

已成功添加到收藏夾!

您已經收藏過了!

牆畫其他尺寸規格:长二拼3681;大三拼3481。
牆畫雄關萬里,巧妙地表現了萬里長城蜿蜒盤旋和磅礴險峻的特點。長城是古代中國在不同時期為抵禦塞北遊牧部落聯盟侵襲而修築的規模浩大的軍事工程的統稱。長城東西綿延上萬華里,因此又稱作萬里長城。現存的長城遺跡主要為始建於14世紀的明長城,西起嘉峪關,東至遼東虎山,全長8851.8公里,平均高6至7米、寬4至5米。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偉大的奇跡,是中國悠久歷史的見證。它與天安門,兵馬俑一起被世人視為中國的象徵。

品名

規格(英尺)

特全

5.0×3.3

長二拚

7.4×3.5

方二拚

6.4×4.6

大三拚

10×4.6

長四拚

13.1×5

雄關萬里(長二拼)- 牆畫

 

此牆畫雄關萬里,巧妙地表現了萬里長城蜿蜒盤旋和磅礴險峻的特點。長城是古代中國在不同時期為抵禦塞北遊牧部落聯盟侵襲而修築的規模浩大的軍事工程的統稱。長城東西綿延上萬華里,因此又稱作萬里長城。現存的長城遺跡主要為始建於14世紀的明長城,西起嘉峪關,東至遼東虎山,全長8851.8公里,平均高6至7米、寬4至5米。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偉大的奇跡,是中國悠久歷史的見證。它與天安門,兵馬俑一起被世人視為中國的象徵。

 

長城是中國也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一項古代防禦工程。自西元前七八世紀紀開始,延續不斷修築了2000多年,分佈於中國北部和中部的廣大土地上,總計長度達50000多千米,被稱之為“上下兩千多年,縱橫十萬餘裏”。如此浩大的工程不僅在中國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的,因而在幾百年前就與羅馬鬥獸場、比薩斜塔等列為中古世界七大奇跡之一。開始,延續不斷修築了2000多年,分佈於中國北部和中部的廣大土地上,總計長度達50000多千米,被稱之為“上下兩千多年,縱橫十萬餘裏”。如此浩大的工程不僅在中國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的,因而在幾百年前就與羅馬鬥獸場、比薩斜塔等列為中古世界七大奇跡之一。

 

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元前9世紀的西周時期,周王朝為了防禦北方遊牧民族儼狁的襲擊。曾築連續排列的城堡“列城”以作防禦。到了西元前七八世紀,春秋戰國時期列國諸侯為了相互爭霸,互相防守,根據各自的防守需要,在自己的邊境上修築起長城,最早建築的是西元前7世紀的楚長城,其後齊、韓、魏、趙、燕、秦、中山等大小諸侯國家都相繼修築長城以自衛。這時長城的特點是東、南、西、北方向各不相同,長度較短、從幾百千米到l000~2000千米不等。為了與後來秦始皇所修萬里長城區別,史家稱之為“先秦長城”。

 

西元前221年,秦始皇並滅了六國諸侯,統一了天下,結束了春秋戰國紛爭的局面,完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集權統一國家的大業。為了鞏固統一帝國的安全和生產的安定,防禦北方強大匈奴遊牧民族奴隸主的侵擾,便大修長城。除了利用原來燕、趙、秦部分北方長城的基礎之外,還增築擴修了很多部分,“西起臨洮,東止遼東,婉蜒一萬餘裏”,從此便有了萬里長城的稱號。自秦始皇以後,凡是統治著中原地區的朝代,幾乎都要修築長城。計有漢、晉、北槐、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宋、遼、金、元、明、清等十多個朝代,都不同規模地修築過長城,其中以漢、金、明三個朝代的長城規模最大,都達到了5000 千米或10000千米。它們都不在一個位置上。從修築長城的統治民族看,除漢族之外,許多少數民族統治中國的朝代也修長城,而且比漢族統治的朝代為多。清朝康熙時期,雖然停止了大規模的長城修築,但後來也曾在個別地方修築了長城。可以說自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到清代的2000多年一直沒有停止過對長城的修築。

 

長城的防禦工程體系綿延萬里的長城它並不只是一道單獨的城牆,而是由城牆、敵樓、關城、墩堡、營城、衛所、鎮城烽火臺等多種防禦工事所組成的一個完整的防禦工程體系。這一防禦工程體系,由各級軍事指揮系統層層指揮、節節控制。以明長城為例,在萬裏長城防線上分設了遼東、薊、宣府、大同、山西、榆林、寧夏、固原、甘肅等九個軍事管轄區來分段防守和修繕東起鴨綠江,西止嘉峪關,全長7000多千米的長城,稱作“九邊重鎮”,每鎮設總兵官作為這一段長城的軍事長官,受兵部的指揮,負責所轄軍區內的防務或奉命支援相鄰軍區的防務。明代長城沿線約有100萬人的兵力防守。總兵官平時駐守在鎮城內,其餘各級官員分駐于衛所、營城、關城和城牆上的敵樓和墩堡之內。

 

長城的防禦工程建築長城的防禦工程建築,在2000多年的修築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首先是在佈局上,秦始皇修築萬里長城時就總結出了“因地形,用險制塞”的經驗。2000多年一直遵循這一原則,成為軍事佈防上的重要依據。在建築材料和建築結構上以“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原則,創造了許多種結構方法。有夯土、塊石片石、磚石混合等結構;在沙漠中還利用了紅柳枝條、蘆葦與砂粒層層鋪築的結構,可稱得上是“巧奪天工”的創造,在今甘肅玉門關、陽關和新疆境內還保存了2000多年前西漢時期這種長城的遺跡。

 

關城,是萬里長城防線上最為集中的防禦據點。關城設置的位置至關重要,均是選擇在有利防守的地形之處,以收到以極少的兵力抵禦強大的入侵者的效果,古稱“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生動地說明了關城的重要性。長城沿線的關城有大有小,數量很多。就以明長城的關城來說,大大小小有近千處之多,著名的如山海關、黃崖關、居庸關、紫荊關、倒馬關、平型關、雁門關、偏關、嘉峪關以及漢代的陽關、玉門關等。有些大的關城附近還帶有許多小關,如山海關附近就有十多處小關城,共同組成了萬里長城的防禦工程建築系統。有些重要的關城,本身就有幾重防線,如居庸關除本關外,尚有南口、北口、上關三道關防。北口即八達嶺,是居庸關最重要的前哨防線。